关于加强北京水文化遗存保护的建议

信息来源:调宣部      发布时间: 2019-11-18

  

 【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指出,要加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存、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等保护。当前,北京市正在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腾退出部分土地,为增大水域面积,扩大绿色空间规模,建设河湖水系生态走廊,恢复历史水系格局和景观特色,传承和保护水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期,在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水利学会承办的专题决策咨询沙龙上,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专业委员会教授吕娟、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均、中国华能集团教授蔡蕃、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尹钧科、北京市水务局专家冉连起、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侯秀丽、北京水利学会理事长陈铁等专家,围绕北京水文化遗存保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专家们的观点归纳如下,供参阅。

 

  北京的水文化丰富多彩,既有自然天成的,也有人工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作了大量的顺自然而为的规划、水系设计建设,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存,使我们的城市得以延续发展。北京3000年建成、800年建都,到现在仍然是国际上繁荣发展的大都市,这与历史上的水文化遗存密不可分。但目前北京水文化遗存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加强保护。

  一、北京水文化遗存面临的问题

  1.水文化遗存受到不同程度损坏。2012年北京开展的首次水文化遗存调查显示,随着城市和交通道路建设的发展,水文化遗存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所调查的508处遗存中,有177处(占35%)的遗存现在已经不存在,只留有遗址,其中以桥梁和河道两种类型居多(占44%),这也是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容易遭到破坏的遗存类型。

  2.水文化遗存功能退化。全市许多历史水系河道萎缩,水文化功能退化,目前只留有体现水文化的涉水地名,如龙须沟、东不压桥胡同、北河沿大街等。

  3.水文化遗存的管理和保护不够。已调查的508处水文化遗存中,仅有28%的遗存被认定为保护单位,仍有72%的遗存未被认定;同时有46%的遗存无人使用,有38%的遗存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管理主体分散,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水文化建设规划。

  二、关于加强北京水文化遗存保护的建议

  1.尽快对北京水文化遗存开展全面调查

  2012年开展的水文化遗存调查是北京市首次较全面地开展水文化遗存调查统计,首开先河。但此次调查到的水文化遗存只是1949年以前始建的,且只是水利部门参与调查,具有专业局限性。调查的样本,与北京城留存的水遗存相比,约仅占1/10。这次距今已有六年之久,实际情况发生了诸多变化。同时,由于遗存灭失的速度很快,许多具有水文物价值的遗存都不在文物部门档案之内。因此,应把北京水文化遗存调查当作市里重点专项来推进,集中力量,对北京水文化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查漏补缺,建立台账名录,对水文化遗存进行分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地县级)管理,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

  2.尽快建立水文化遗存保护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水文化遗存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由水务、园林、旅游、文物、规划、住建等多个部门协调合作,建立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系统推进。如水利工程的建设归水务部门管理,但在建设过程中一旦遇到文物、文化遗存就要及时与文物部门建立联动,纳入文物保护范围。森林休闲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完成后,除由园林部门运行维护外,还应该由旅游部门、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推广。涉水相关的地名设定应该由水务、规划和住建等部门共同制定,明确其文化指向。

  一是建立以这些水文化遗存为基础的、北京山水文化的视觉动态线,构建北京水系及遗存格局图。二是以遗存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地形三维技术、立体镜技术,穿越古今,再现三山五园,使得每个水利工程、每个文化遗存都能看得见、摸得着。三是除通过博物馆、展示馆进行宣传外,还要利用纪录片、微信、微博等向公众广泛传播,要进入中小学校园进行讲座和特色课程建设。四是建立水文化遗存遗址公园,建设水文化遗存App,旅游和教育相结合,面向市民推广水文化旅游等。

 

建言献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